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学习空间  廉政先锋

七一特辑丨优秀共产党员徐惊雷:身先士卒 敢为人先

文/    访问量:838   发布时间:2018-07-02


徐惊雷,男,汉族,1971年1月生,中共党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教授。他从教近20年,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坚持德才兼备的培养目标,用身先士卒、敢为人先的信念投身于国家急需的航空航天发动机排气系统研究,在新型发动机非常规排气系统的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主持4项国家自然基金、6项国家XX工程等30多项纵向课题。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国际SCI论文35篇,EI等近70篇,授权发明专利18项。获得“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江苏省“青蓝工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个“问天”奖等荣誉。

 

作为党员,他坚定理想信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作为一名老党员,他深知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这个身份的特殊含义。


党员,意味着信任,更寄托着希望。他深知要不断努力,用自己的态度和自己的精神去带动周围的同事和自己的学生。对待工作,他每天竭尽全力,不管是在动力楼还是在A10号楼,他的办公室总是熄灯最晚的那一个;对待科研,他坚持不断学习,保持着每周必看文献资料的习惯,了解国际国内最新研究进展;对待同事,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重视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对待学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和担当。

2016年学院领导换届,他本可以坚持在自己的“舒适圈”,做着自己习惯做的事情;但是他没有,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他选择了重新担任系主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以前年轻,很多事情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到了不惑之年,对于很多事情有了自己的想法,能力也在逐渐积累,南航和二院培养了我这么多年,现在我也有能力了,该有自己的选择和担当了,也要为培养我的南航和二院做出自己的一点点努力了!”


就这样,他在南航能源与动力学院度过了自己的青年岁月,之后,他更将以一颗报答和感恩的心回馈培养他、支持他走到今天的学校和学院,尽一名党员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教师,他坚持以德树人,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作为一名教师,他坚信只有从学生中来才能明白学生的所思所想,也才能促进教学经验指导教学实践和教育改革。从教近20年,他一直坚持在教学的第一线,承担2门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和1门研究生专业基础课。为适应学校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他率先申报,将自己的研究生专业基础课《高超声速气动热力学》进行试点。通过多年的尝试,这门研究生的双语课终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每年受益学生达到100人左右。


多年的教学和尝试,让他发现了传统教学和教材中的不足,并且也查找了一些解决办法。他将自己在流体力学领域的教学经验总结,参与编写了《工程流体力学基础》教材,被评为江苏省精品教材。2005年,他首先发起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流体力学创新设计实验竞赛,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加强对于流体力学课程的理论联系实际为目的,同时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并增强比赛的吸引力,他还提议对于《工程流体力学》这门课的考核方法进行改良,将原有的考核制度改变为“卷面分+平时分+实践分”。而实践分则以流体力学创新设计实验竞赛参加及获奖情况为考核依据。通过这样的改变,同学们真正把参加比赛作为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了以往比赛仅仅是调剂课余生活的校园活动的观念。同学们积极参加,老师们乐意指导,一个小小的创新比赛就这样改变了学院的创新氛围,加强了流体力学课程的授课效果。至今,这项赛事已经连续举办12届,近年来还结合时代特点更新了比赛的主题。良好的反响吸引了《科学时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严格要求、悉心指导是学院内出了名的。他的研究生经常说:“向徐老师汇报科研进展,既是紧张的,更是幸福的。紧张在自己一丁点逻辑的不严谨或者工作的不到位,都会被徐老师迅速察觉,几个问题问下来就会被问的面红耳赤,更别提自己科研工作偷懒的情况下了。而幸福则在于徐老师会用大量的时间和你交流、分享他对这个相同问题的理解和思考,与他的交流中会发现更多自己之前未曾注意到的细节,有些细节将会成为日后钻研的重点,对于自己来说收获满满。”


就在这样严格要求、悉心指点下,他的研究生囊获了十余项省部级及以上科创竞赛大奖,包括国际无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创意大奖,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一等奖,“挑战杯”竞赛全国二等奖等。研究生团队荣获2017年度共青团中央授予的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全国50个)。5人获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20余人次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工信部创新奖学金等;2人获国防科工委优秀毕业生,1人获江苏省“校园青春榜样”荣誉称号。

 

作为科研人员,他坚持身先士卒,从问题中来到应用中去


身为一名基层科研人员,他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在科研第一线,解决了多项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实际难题,为铸造大国重器贡献了力量。


自从他带领他的团队选择了以航空航天排气系统为主的研究方向,一转眼已经过去了快20年。这20年,他受到过质疑,自己也曾经彷徨和徘徊,自己是否应该一直坚持这个冷门的研究领域。他曾经一直在想,航空航天排气系统到底还有没有什么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还有没有什么难点未曾攻克?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和他的团队发现了越来越多前人未曾注意、未曾重视的难题,有些恰好是制约喷管性能进一步提升的瓶颈。通过一遍又一遍的分析,一次又一次的推导,再加上一轮又一轮的优化设计程序,历经十几年的发展,一套快速的某型喷管设计方法逐渐成熟,通过一台普通的电脑,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获得相当优异的设计结果;相比传统迭代优化得到的结果,这套设计方法得到型线的性能仅比迭代优化得到的结果低不到0.5%,但是时间由原来的30多个小时缩短到了几分钟,从工程应用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著名行业标杆杂志《美国航空周刊》在介绍中国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发展时,选择了他的成果作为中国在排气系统领域的代表性工作进行介绍,这代表了国际高超声速飞行器领域对于他工作的认可。


他将几十年的经验和积累整理,编著了专著《高速飞行器排气系统》,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他带领团队荣获2015年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2年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已顺利通过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评审答辩。

 

作为一名入党22年的老党员,他永远是一名充满好奇心、求知欲和上进心的老师,是一名科技战线上不断努力的老兵,更是一名严于律己、敢为人先的党员!